31 December 2009

31 Dec 2009 07:21:00 CET

黄仁宇作为一个小说家的知名度大概远不如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,作为《万历十五年》的作者那般响亮,但是这本小说却改变了我脑海中对历史学家单调无趣的印象。在历史与虚构的经纬之间,皇都汴京一段风流迤逦的生活犹如红罗秀帐中的摇摇烛影,看官已不必去分清孰真孰假,须知历史小说从来便是史非史,志非志,只是一个寄寓着某种痴迷,某种情愫的文字之梦,夜半而来,天明而逝。

话说北宋宣和年间,钱塘学子徐承茵赴皇都汴京,参与礼部应举。不料正遭朝廷废除科举,兴办学校,十年的寒窗苦读瞬间化为满腹的抑郁失意。他自幼对经籍不甚注意,平日读书闲暇,偏喜丹青之术。没想到这个小小的“旁门左道”,阴差阳错地进了画学,参与宋徽宗御批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草创,仕途的念头居然可以一时不泯。但四年的京官生涯,画局的几经沉浮,徐承茵渐渐看透了世道人心。当年初进京之雄心,渐渐冷却下来。不想又是因了这后世著名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邂逅了在图中扮贵妇装的帝姬(公主)赵氏柔福。一个是稚气未脱的金枝玉叶,一个是怀才不遇的贫寒画师,你道是又一出轰轰烈烈,山盟海誓,最终有情人成眷属的传世佳话?

“靖康耻”的历史变局中投笔从戎的徐承茵,与800多年后于抗战初期放弃南开大学机电工程学业投身军旅“偃文修武”的黄仁宇之间,可谓惺惺相吸。而徐承茵对柔福帝姬的感情,也融入了黄仁宇自己年轻时代的亲身体验。根据黄仁宇先生意愿在他逝世后方才出版的自传《黄河青山》,其开篇如是说:“1945年末,我遇见一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女孩,名字叫安,我对她一见倾心。安的父亲曾经显赫于中国的外交领域,一家人曾经环游世界,兄弟姊妹于家中以英文及法文交谈……安很少让我只等二十分钟……我的浪漫情怀一开始就注定挫败。”

究竟这汴京残梦是主人公徐承茵缅怀旧情的迷梦,还是作者自己的心声,还是要靠我们读者慢慢品味了。